时间: 2025-05-02 13:3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3:48
拦阻:动词,意指阻止或妨碍某人或某事物前进、行动或发生。字面意思是通过设置障碍或采取行动来阻止某事发生。
拦阻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拦”和“阻”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拦截和阻止。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逐渐固定下来,用于描述各种阻止行为。
在某些文化中,拦阻可能被视为一种保护或防御机制,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视为一种阻碍或不受欢迎的干预。
拦阻可能引起负面情感,如挫败感或愤怒,因为它通常意味着前进的道路被阻断。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带来安全感,如父母拦阻孩子进行危险活动时。
在个人生活中,拦阻可能体现在各种情境中,如工作中的障碍、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拦阻”来表达情感的阻碍,如:
爱的河流,被误解的岩石拦阻,
流淌在心灵的荒野,无声无息。
拦阻可以联想到一道坚固的墙或一道关闭的门,视觉上给人一种封闭和限制的感觉。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门被锁上的声音或物体碰撞的声音。
在英语中,“拦阻”可以对应为“obstruct”或“hinder”,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词汇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拦阻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适用于描述各种阻止行为。了解其不同用法和语境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的细微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1.
【拦】
(形声。从手,阑(lán)声。本义:阻挡;遮拦)。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拦,遮拦也。 、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 声直上干云霄。
【组词】
拦关、 拦护、 拦门、 拦驾
2.
【阻】
(形声。从阜(jù)声,且(jǔ)声。“阜”是土山,与高下险阻有关。本义:险要的地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阻,险也。 、 《易·系辞》-德行恒简以知阻。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周礼·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川泽之阻。 、 汉·班固《西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 《诗·商颂·殷武》-罙入其阻。
【组词】
阻隘、 阻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