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1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17:13
词汇“三已心”在标准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广泛认知的词汇。因此,我将基于您提供的分析框架,尝试从可能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但请注意,由于该词汇的特殊性,某些部分可能需要更多的创造性解释或假设。
由于“三已心”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提供一个确切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它可能是某个特定领域或方言中的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文本中的创造性用法。
如果“三已心”出现在某个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方言中,它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或文化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下,它的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哲学、心理学或**文本中可能代表某种深层次的思想或情感状态。
由于缺乏具体定义,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同义词:彻底心、无欲心(假设性的同义词) 反义词:执着心、贪欲心(假设性的反义词)
由于“三已心”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它可能是现代创造的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社群中的内部用语。
如果“三已心”出现在某个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它可能与该文化中的某种价值观或信仰体系相关联。例如,在某些**或哲学体系中,它可能代表了一种超越世俗欲望的精神状态。
对于不熟悉“三已心”的人来说,它可能引发一种神秘或好奇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深奥的哲学思考或内心的探索。
由于“三已心”不是一个常见词汇,个人应用可能局限于特定的社群或个人体验中。例如,某个研究特定文化或方言的人可能会在他们的研究中遇到并使用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三已心”来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状态:
由于“三已心”的含义不明确,视觉和听觉联想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想象。例如,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山水画或轻柔的冥想音乐。
由于“三已心”不是一个广泛认知的词汇,跨文化比较可能不适用。
“三已心”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假设和创造性解释。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但也需要谨慎,确保沟通的准确性。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鸡鸣不已。 、 《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德音不已。 、 《史记·项羽本纪》-以故事得已。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孟子·告子上》-是亦不可以已乎? 、 《后汉书·列女传》-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组词】
不已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1. 【三已】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