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1:0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1:05:40
“于安思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安定的时候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这个成语强调在顺境中保持警惕,预见并准备应对可能的困难或危机。
“于安思危”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于其所知,则思其所以然。于其所安,则思其所以危。”这个成语在历史上被广泛引用,用以强调在顺境中预见和准备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居安思危”理念,强调在安定中保持警惕,预防潜在的风险。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稳重和深思熟虑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谨慎和预见性。
在个人生活中,我经常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在顺利的时候也要保持警惕,比如在财务规划或职业发展上。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得意马蹄疾, 于安思危心自知。 未雨绸缪早准备, 风雨来时无所惧。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位智者在平静的湖边沉思,预见未来的风暴。听觉上,可能是一首古典音乐,旋律平静中带有深沉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epare for the worst while hoping for the best”,强调在乐观的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于安思危”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教会我在顺境中保持警惕,预见并准备应对可能的困难。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有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1.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2.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3.
【思】
多胡须的样子
【组词】
于思
4.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