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1:52
柱石之寄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柱子和石头一样的重要寄托”。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或角色,是支撑整个结构或系统的关键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柱石之寄 常用来形容国家的重要人物,如君主、将军或政治家,他们在国家稳定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在家庭或团队中承担重要责任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它可以用来形容支撑结构的关键构件。
同义词:中流砥柱、顶梁柱、支柱 反义词: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柱石之寄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建筑术语,柱和石是建筑中支撑结构的基本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文化中,柱石之寄 强调了稳定和支撑的重要性,这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中庸之道”和“稳定和谐”的价值观相契合。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赞扬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重任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可靠和重要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坚固的建筑物和强大的支撑力量,激发人们对那些在困难时刻站出来的人的敬意。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位朋友在团队项目中扮演柱石之寄的角色,他的领导和决策能力确保了项目的成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是柱石之寄,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支撑着希望的天空,让梦想翱翔。”
视觉上,柱石之寄 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石柱和坚固的桥梁,给人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感觉。听觉上,可以想象到建筑工地上锤击石头的声音,象征着建设的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ckbone”或“pillar”,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社会中的关键支持者。
柱石之寄 这个成语不仅强调了物理上的支撑,更强调了在社会和组织中的重要角色。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寻找和培养那些能够承担重任的人,同时也鼓励我们自己成为那样的柱石。
朝廷之于伯通,恩亦厚矣,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之寄,情同子孙之亲。
该巡阅使等相从宣力有年,为国家~,应知有所举动,民具尔瞻。(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一百八十七)
1.
【柱】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柱,楹也。 、 《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剪屏柱楣。 、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 、 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白璧。
【组词】
柱磉石、 铜柱;楣柱;柱桷、 柱梁、 柱栋、 柱极、 柱楣
2.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寄】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寄,托也。 、 《仪礼·丧服》传-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 《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可以寄百里之命。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组词】
寄籍、 寄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