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5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51:58
柱臣:字面意思是指支撑国家或组织的重臣,类似于“栋梁之才”。在古代**,柱臣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臣子。
柱臣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柱”指的是支撑建筑的柱子,比喻支撑国家的重要人物;“臣”则是指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固定,主要用于形容那些在政治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在**传统文化中,柱臣的形象通常是正面的,代表着忠诚、智慧和能力。在社会背景中,柱臣的概念强调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是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
柱臣一词给人以稳重、可靠和尊敬的情感反应。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古代的文武百官,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在日常生活中,柱臣这个词可能不常被使用,但在讨论历史人物或政治话题时,可能会用来形容那些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在诗歌中,可以将柱臣比喻为支撑天地的巨人,如:
柱臣立天地,忠诚铸春秋。 智慧如星辰,光芒照九州。
柱臣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殿的宏伟柱子,或者是古代官员的庄严形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朝廷的庄严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illar of the state”或“key figure”,虽然具体用法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个人在社会或国家中的重要角色。
柱臣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一个词汇,也是对那些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的赞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
1.
【柱】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柱,楹也。 、 《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剪屏柱楣。 、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 、 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白璧。
【组词】
柱磉石、 铜柱;楣柱;柱桷、 柱梁、 柱栋、 柱极、 柱楣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