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8:57
词汇“止辸”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止辸”字面意思是指停止或阻止某种行动或进程。其中,“止”意为停止,“辸”是一个古字,意为行进或前进。因此,“止辸”可以理解为阻止前进或停止行进。
在古代文献中,“止辸”可能出现在描述军事行动、政治决策或个人行为的语境中。例如,在描述军队停止前进或撤退时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古文或历史文献中。
“止辸”中的“辸”是一个古字,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停止”、“阻止”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军事和政治决策中常常需要使用到“止辸”这样的词汇,用以描述战略上的暂停或撤退。这种用法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的重视。
“止辸”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重、古雅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中的战略决策,或是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但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学历史时可能会遇到。例如,在学古代军事策略时,可能会了解到“止辸”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利用“止辸”这个词汇的古雅和庄重感,来营造一种历史或战争的氛围。例如: “在那古老的战场上,将军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止辸,静待夜幕降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战场的画面,军队在将军的命令下停止前进。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营造出一种古代战争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止辸”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halt”(英语)、“arrêt”(法语)等,都可以表达停止或阻止的意思。
“止辸”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在学*和理解古代文献、历史和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1.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2.
【跸】
(从足,毕声。本义: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梁孝王武传》-出称警入言。 、 《周礼》-大祭祀、丧祀之事,设门燎,跸宫门庙门。
【组词】
跸路、 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