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0:56
攀葛附藤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攀附着葛藤和藤蔓。这个成语比喻依附他人或某种势力以求生存或发展,通常带有贬义,暗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文学作品中,攀葛附藤 常用来形容那些没有主见、依赖性强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总是依赖别人、不愿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依赖行为。
同义词:依附、依赖、附庸、寄生 反义词: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细微差别上,依附 和 依赖 更侧重于情感或心理上的依赖,而 附庸 和 寄生 则更强调在权力或物质上的依赖。反义词则强调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攀葛附藤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形象的比喻用法在古代文学中已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批评那些缺乏独立性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自强不息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攀葛附藤 这个成语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符合这种价值观的行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软弱和不自立的态度。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总是需要别人帮助,不愿意自己努力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些总是依赖他人决策的朋友,他们的行为让我深刻理解了攀葛附藤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如攀葛附藤,
在风雨中摇摆不定,
未曾挺直脊梁,
独自面对世界的挑战。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紧紧抓住藤蔓,不敢放手;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藤蔓的沙沙声,象征着不安和依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ling to someone like a vine",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传达的依赖和不独立的含义是相似的。
攀葛附藤 这个成语在描述依赖性强的行为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常用,而且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有深刻的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依赖与独立的关系。
安本意欲~,想靠王太后为护符,偏偏王太后告崩,无势可援。
1.
【攀】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攀,引也。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右手攀右趾。
【组词】
攀恋、 攀辕
2. 【葛】
3.
【附】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bù)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
沾着,附着。
【引证】
《诗·小雅·角弓》-如涂涂附。 、 《考工记·轮人》-是故涂不附。 、 马中锡《中山狼传》-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
【组词】
附缠、 附离
4.
【藤】
(形声。从艹,滕声。本义:木本蔓生植物的枝茎) 同本义。
【引证】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丹藤翠蔓。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交加之藤。
【组词】
藤杯、 藤子、 藤牌、 藤鼓、 藤轮、 藤萝、 藤纸、 藤椅;藤床;藤篮;葡萄藤;瓜藤;爬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