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8:20
“亢阳”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亢”和“阳”。在中医学中,“亢”通常指过度或过盛,而“阳”则指阳性、热性或活动性。因此,“亢阳”字面意思是指阳气过盛,通常用来描述身体或自然界中阳气过于旺盛的状态。
“亢阳”一词源自中医理论,特别是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平衡是一个核心概念。因此,“亢阳”作为阴阳失衡的一种表现,在中医和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亢阳”可能让人联想到炎热、活力过剩或情绪激动。在情感上,它可能带有一种紧张或不适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亢阳”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方法,比如在阳气过盛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在诗歌中,可以将“亢阳”用来形容夏日的热情与活力:
夏日亢阳照,热情似火燃。 万物生机勃,人间乐无边。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中医概念可能不太常见,但“阳气过盛”可以类比为“hyperactivity”或“overheating”。
“亢阳”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尤其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理论,还能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增添丰富的表达层次。
1.
【亢】
(象形。小篆字形,从大(人)省,象人的颈脉形 ①(gāng)本义:人颈的前部,喉咙 ②高)。
高。
【引证】
《庄子·人间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
【组词】
亢爽、 亢山、 亢言、 亢昂
2.
【阳】
(形声。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阳,高明也。 、 《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 《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 《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利刊阳木而火之。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华山之阳。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 、
【组词】
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 阳陆、 阳濒、 阳林、 阳木、 阳柯、 阳崖、 阳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