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43: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43:56
词汇“时式”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翻译词汇,源自外语,特别是与语法相关的术语。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时式”通常指的是语法中的时态(tense)和语式(mood)。时态指的是表示动作发生时间的语法形式,如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语式则是表示说话者对所述内容的态度或语气,如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等。
“时式”可能是从外语(如英语的“tense”和“mood”)直译过来的词汇。在英语中,tense和mood的概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是语法研究的基础部分。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时式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某些语言可能有更复杂的时态系统,而其他语言可能更侧重于语式的表达。
时式的选择可以影响听众或读者的情感反应。例如,使用将来时可能会给人一种期待或不确定的感觉。
在学习和教授外语时,理解和正确使用时式是基础技能之一。个人在学习新语言时,时式的掌握往往是一个挑战。
在诗歌或故事中,时式的变换可以用来创造悬念或强调情感。例如,在一首诗中突然从现在时切换到过去时,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时式的概念可能与时间的流逝、历史的长河等视觉和听觉联想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时式的表达和使用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英语和西班牙语的时态系统就有很大的不同。
时式作为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准确表达和理解语言至关重要。在语言学习和交流中,掌握时式的正确使用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关键。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式】
(形声。从工,弋(yì)声。工有“矩”的意思。本义:法度;规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式,法也。 、 《周书·谥法》-式,法也。 、 《诗·大雅·下武》。传:“法也。”-下士之式。 、 《周礼·篔人》。注:“谓筮制作法式也。”-三曰筮式。 、 《周礼·典妇功》-掌妇式之法。 、 《周礼·太宰》。注:“谓用财之节度。”-九式。
【组词】
式度、 式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