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2:27
词汇“[堙陵]”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堙陵”的字面意思是“填埋山陵”,基本含义是指用土石等物质填埋山丘或高地,使其变得平坦或消失。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或改变。
在古代文献中,“堙陵”常常用来描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如《左传》中有“堙陵谷”的记载,意指改变地形地貌。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对传统或历史的破坏。在口语和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被更具体的词汇所替代。
同义词“填埋”和“夷平”更侧重于物理上的改变,而“毁坏”则更强调破坏的结果。反义词则表达了保护和恢复的意图。
“堙”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填塞、堵塞,“陵”指山陵、高地。两个字组合起来,形成了“堙陵”这个词汇,其词源清晰,演变过程中含义相对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山陵往往被赋予神圣和崇高的象征意义。因此,“堙陵”这个词汇在文化上可能被视为对自然和传统的亵渎。
“堙陵”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历史的遗忘,带来一种悲伤和无奈的情感反应。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很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时,可能会间接涉及到。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堙陵”来象征对美好事物的破坏:
昔日青山翠,今朝堙陵谷。
繁华一梦尽,何处觅旧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曾经绿意盎然的山丘被填埋的场景,带来一种沉重和失落的感觉。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加剧了这种破坏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堙陵”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flattening hills”或“filling valleys”可以传达相似的概念。
“堙陵”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历史背景。
1.
【堙】
(形声。从土,垔(yīn)声。《说文》本作“垔”,从土,西声。本义:堵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俗作堙,作陻。-垔,塞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堙木刊。 、 《国语·周语》-堕高堙庳。 、 《国语》-夷灶堙井。
【组词】
堙圮、 堙窒、 堙绝、 堙塞
2.
【陵】
(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líng)声。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陵,大阜也。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 、 《国语·齐语》-陵阜陆墐。 、 《易·渐卦》-鸿渐于陵。 、 《聊斋志异·促织》-古陵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