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6:18
“使婢”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使用或指使婢女,即古代社会中被雇佣来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仆人。在古代**,婢女通常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她们被雇佣来照顾家庭、做家务或服侍主人及其家庭成员。
在文学作品中,“使婢”常常用来描绘古代贵族或富裕家庭的生活场景,反映社会等级和性别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或文学研究中,“使婢”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
“使婢”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使”意为指使或使用,“婢”指婢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仆人”或“佣人”等词汇。
在古代**,使婢的存在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和性别不平等。婢女通常来自贫困家庭,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缺乏基本的人权和自由。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已被法律禁止,但在某些文化或地区可能仍有残留影响。
提到“使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压迫和不平等,以及婢女们艰辛的生活。这种联想可能引发对历史不公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平等的珍视。
在现代社会,“使婢”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文化或社会问题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背景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过去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经历。
在创作中,可以将“使婢”作为一个象征,代表过去的压迫和不平等,或者作为一个角色,探索她的内心世界和争取自由的斗争。
结合古代的服饰、家具和建筑,可以创造出与“使婢”相关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音乐或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木屐声、瓷器碰撞声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maidservant”(英语)或“servante”(法语)也用来描述类似的角色和情况。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性别角色的普遍现象。
“使婢”这个词虽然源自古代,但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经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背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也可以促进对现代社会平等和尊重人权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视野。
1.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
2.
【婢】
(形声。从女,卑声。本义: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
【引证】
《说文》-婢,女之卑者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使婢子侍执巾栉。 、 《礼记·檀弓》。注:“妾也。”-使吾二婢子夹我。 、 《礼记·内则》。注:“所通贱人之子。”-父母有婢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大母婢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为婢仆所惑。
【组词】
婢婿、 婢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