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4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6:58
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简称 TOD)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术语,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水体或废水中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在完全氧化成最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和水)时所需的氧气总量。这个指标用于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废水处理的需求。
在专业领域,如环境工程、水处理和生态学中,总需氧量是一个重要的参数,用于监测和控制水体污染。在口语和文学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在讨论环境问题或科学研究时。
总需氧量这个词汇源自环境科学的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个指标被引入用于更精确地评估和控制污染。
在现代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总需氧量等环境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使用这些数据来制定政策和法规,以保护环境和公共健康。
提到总需氧量,可能会联想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警示和责任感,提醒人们关注和改善环境状况。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总需氧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水质问题,从而在选择饮用水、参与环保活动或支持可持续产品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诗歌中,可以将总需氧量作为一个隐喻,描述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深刻影响:
河流的呼吸,被数字束缚,
总需氧量,是它的叹息。
工业的烟雾,遮蔽了蓝天,
我们的选择,决定它的命运。
想象一条清澈的河流逐渐被污染,水中的氧气减少,生物无法生存。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视觉艺术(如绘画或摄影)和音乐(如悲伤的旋律)来表达。
在不同语言中,总需氧量可能有不同的翻译,但其科学含义和应用是普遍的。例如,在德语中,它可能被翻译为“Gesamt-Sauerstoffbedarf”。
总需氧量是一个重要的环境科学指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控制水体污染,还提醒我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专业词汇可以增强我们对特定领域的理解和沟通能力。
1.
【总】
(形声。从糸(mì),悤(cōng)声。糸是细丝,细丝常聚合成一束,故从糸。本义:聚束;系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总,聚束也。 、 《广雅》-总,结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 《史记·孝景帝》-令徒隶衣七总布。 、 《汉书·王莽传》-总布二匹。 、 《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漱,栉、縦,笄、总。 、 《新唐书》-以麻总发。
【组词】
总发、 总角之好、 总丱
2.
【需】
(会意。从雨而声。“需”指遇雨,停在那里等待。本义:等待)。
同本义。
【引证】
《易·需》。传:“需者,待也。”-需,须也。 、 《庄子·大宗师》-聂许闻之需役。 、 宋·楼钥《送袁恭安赴江州节推》-九江需次今几年,去去渌水依红莲。 、 清·包世臣《文谱》-略举数端,以需善择。
【组词】
需次、 需铨
3. 【氧】 一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8,主要是两价,一般是无色无嗅无味不可燃的双原子气体,稍溶于水,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空气中,按体积计,空气含氧达21%,并以化合状态存在于水、大多数普通岩石、矿物(例如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以及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合物(例如醇、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元素符号O。
4. 【量】 ——见“打量”(dǎliang);“掂量”(diāng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