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5:14
“安国宁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使国家安定,家庭和谐。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繁荣。
在文学作品中,“安国宁家”常用来表达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劝诫或建议他人关注家庭和国家的稳定。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政策或社会结构对国家稳定和家庭和谐的影响。
“安国宁家”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强调点。
在文化中,“安国宁家”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常常被用来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和谐。
这个成语给人以安定、和谐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和平的生活环境和稳定的家庭关系。它鼓励人们为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社区项目中工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来帮助家庭实现“安国宁家”。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愿春风拂过,安国宁家,花开满园,人心和暖。”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宁静的村庄,家庭和睦,孩子在田野中嬉戏,老人在树下聊天。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安国宁家”的温馨和和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eace and prosperity”,强调和平与繁荣,但不如“安国宁家”那样具体到家庭层面。
“安国宁家”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表达愿望的词汇,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
4.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