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1:01
词汇“摇枝粟”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经过查询,没有找到确切的相关资料或定义。因此,我将基于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和推测。
“摇枝粟”字面意思可能是指摇动树枝时掉落的谷物或果实。其中,“摇枝”指的是摇动树枝,“粟”通常指的是小米,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可以指代谷物或果实。
由于“摇枝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如果存在,它可能出现在描述自然景象、农耕活动或文学作品中,用以描绘收获季节的景象。
由于“摇枝粟”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个地区或方言中的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用法。
如果“摇枝粟”在某个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被使用,它可能与当地的农耕文化、季节性节日或传统习俗有关。
“摇枝粟”可能唤起人们对自然、丰收和季节变化的情感反应,带来温馨、喜悦或宁静的联想。
由于“摇枝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少。如果遇到,可能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或参与特定文化活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摇枝粟”来描绘秋天的景象:
秋风轻拂,摇枝粟落,
金黄铺满小径,岁月静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果园中,树枝被轻轻摇动,果实纷纷落下的景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轻柔的旋律,营造出宁静和丰收的氛围。
由于“摇枝粟”不是一个通用词汇,跨文化比较可能不适用。如果存在类似的概念,可能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摇枝粟”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分析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推测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常用词汇更为重要,但探索和理解非常用词汇也能丰富语言知识和文化视野。
1.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2.
【枝】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枝,木别生条也。 、 《素问·移精变气论》-草荄之枝。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不蔓不枝。 、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宋·洪迈《容斋续笔》-正用一枝鸣。
【组词】
枝任、 枝末、 枝主、 枝杪、 枝柯、 枝干
3.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引证】
《说文》-粟,嘉谷实也。 、 《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组词】
粟入、 粟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