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0:37
“散灭”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散”和“灭”。字面意思是指分散消失或彻底毁灭。基本含义通常涉及到物质或精神的消散、消失或终结。
在文学中,“散灭”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象的消失,如雾气的散去或烟花的熄灭,也可以用来比喻事物的终结或人的死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讨论战争、灾难或历史**时,可能会用到。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化学中,“散灭”可能指物质的状态变化或能量的消散。
同义词中,“消散”和“消失”更侧重于物质的分散和不见,而“毁灭”和“终结”则更强调彻底的破坏或结束。反义词则与“散灭”形成对比,表示聚集或重新出现的状态。
“散”字古已有之,原意为分散、散开,而“灭”字则有熄灭、毁灭之意。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散灭”这个词汇,其含义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深化。
在**文化中,“散灭”常常与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相联系,如“人生如梦,一切终将散灭”等表达,反映了一种对生命无常和事物终将消逝的哲学思考。
“散灭”这个词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让人联想到事物的不可逆转和生命的脆弱。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因为一切都有可能随时散灭。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面对失去亲人或朋友的悲伤时,感受到“散灭”的意味,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星辰散灭于晨曦,梦影消逝在黎明。”
视觉上,“散灭”可能让人联想到烟花绽放后逐渐消失的景象;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风声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sperse”或“vanish”,它们在某些语境下可以与“散灭”相对应,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散灭”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意义,它不仅描述了物质的状态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