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2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28:05
“瓦棺篆鼎”是一个汉语成语,由“瓦棺”和“篆鼎”两个词组成。其中,“瓦棺”指的是用瓦制成的棺材,古代用于埋葬贫民或简葬;“篆鼎”则是指刻有篆书铭文的青铜鼎,是古代贵族用于祭祀或宴飨的重要礼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古代文化的遗迹或古代文物的珍贵。
在文学作品中,“瓦棺篆鼎”常用来描绘古代遗址或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如在描述考古发现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历史学中,它是一个专业术语。
“瓦棺篆鼎”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葬礼和祭祀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用来泛指古代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常与“古色古香”等词语一起使用,强调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
在**传统文化中,瓦棺篆鼎代表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瓦棺多用于平民,而篆鼎则是贵族的象征,这种对比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层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历史的沉淀感和文化的庄严感。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祭祀仪式、贵族的生活以及历史的变迁,引发对古代文化的敬畏和好奇。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被一件瓦棺篆鼎的展品深深吸引,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也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写: “瓦棺篆鼎,古韵悠长, 岁月流转,文明不亡。 青铜铭文,诉说往昔, 历史长河,波光荡漾。”
想象一幅画面: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件瓦棺篆鼎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周围是沉默的参观者,耳边仿佛能听到古代祭祀时的钟鼓声,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了成语的历史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成语可能包括描述古代遗迹或文物的词汇,如英文中的“antique”或“relic”,但它们通常不具有“瓦棺篆鼎”这样具体的文化和历史指向性。
“瓦棺篆鼎”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达的丰富性。
1.
【瓦】
用瓦覆盖;铺瓦。
【引证】
《急就篇》-瓦屋梁。
2.
【棺】
(形声。从木,官声。本义:棺材,装殓尸体的器具) 同本义。亦称:棺木,棺函,棺柩,棺衬。
【引证】
《说文》-棺,榇也,所以掩尸。孝经郑注:“周尸为棺。” 、 《白虎通》-棺之为言完,所以藏尸令完全也。 、 《古文考》-阳作木棺,有虞氏用瓦棺。
【组词】
棺材本、 棺材座子、 棺尸、 棺衾
3.
【篆】
(形声。从竹,彖(tuàn)声。从竹,与简册有关。本义: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故史籀所作为大篆,李斯所作为小篆,又有以摹印者为缪篆。其实许君所云八体,唐元度所云十体,下至韦绩所云五十六种云,梦英所云十八种书,皆得之篆也。-篆,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 、 左思《吴都赋》。注:“篆书于素也。”-鸟书篆素。 、 明·魏学洢《核舟记》-用篆章一。
【组词】
篆炉、 篆体、 篆虫、 篆题、 篆隶、 篆记
4.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