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02:3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02:36:28
“品貌”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外貌和气质。它结合了“品”(品德、品质)和“貌”(外貌)两个方面,强调了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综合评价。
“品貌”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品”字最初指物品的等级,后来扩展到人的品德和品质;“貌”字则一直指外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使用,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品貌”。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强调内外兼修,即内在的品德和外在的形象都很重要。因此,“品貌”这一概念在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提到“品貌”,我联想到的是一种优雅和高贵的感觉,它让人想到那些既有良好教养又有吸引人外貌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品貌”来描述那些我敬佩的人,他们不仅外表吸引人,而且行为举止也体现出高尚的品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品貌”:
春风拂面,她的品貌如花般绽放,
不仅容颜美丽,心灵更是清澈如泉。
看到“品貌”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古典绘画中那些端庄美丽的女子,或是听到一首描述优雅人物的古典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ppearance and character”,但“品貌”更强调内外兼修的概念,这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对应词汇。
通过对“品貌”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人时的全面性和深度。这个词不仅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对他人的评价,也让我意识到在评价他人时应该全面考虑,不应仅限于外表。
1.
【品】
(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品,众庶也。
【组词】
品人、 品事、 品物、 品供、 品象、 品庶、 品极
2.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