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07: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07:21
干薪(gān xī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干巴巴的薪水”,通常指的是名义上或形式上领取的薪水,但实际上并没有从事相应的工作或付出相应的劳动。这种薪水往往是一种形式上的报酬,而非基于实际工作贡献的报酬。
在不同的语境中,“干薪”的使用有所不同:
“干薪”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干”(指空洞、无内容)和“薪”(指薪水、报酬)组成。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尤其是在讨论职场不公或效率问题时。
在**社会,“干薪”现象可能与官僚主义、关系网和权力寻租等社会问题有关。这种现象在公众舆论中常被批评,因为它反映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社会不公。
“干薪”这个词往往带有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涉及到不劳而获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在个人层面,这个词可能引发对职场公平性和个人努力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遇到或听说某人领取干薪,可能会感到不公和愤慨,因为这违背了劳动与报酬相匹配的原则。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干薪”作为一个象征,代表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通过艺术手法揭示其背后的社会问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空荡的办公室,只有一个人坐在那里,面前堆满文件却无所事事,象征着干薪的现象。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空洞的办公室回声,象征着无实际工作的状态。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用“token salary”或“nominal salary”来描述类似现象,但这些词汇在语义上可能不如“干薪”那样直接和形象。
通过对“干薪”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社会、文化和个人层面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讨论社会现象,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批判性思维。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薪,荛也。 、 《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收秩薪柴。 、 《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薪蒸材木。 、 《诗·小雅·无羊》-以薪以蒸。 、 《管子·轻重甲》-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 、 《礼记·曲礼》-某有负薪之忧。 、 《孟子》-毁伤其薪木。 、 《聊斋志异·狼三则》-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组词】
薪火、 薪桂、 薪柴、 薪樵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唐纪》-负薪刍助之。 、 宋·苏洵《六国论》-抱薪救火。
【组词】
薪采、 薪桂、 薪蒸、 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