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1:19
干草:干草是指经过干燥处理的草料,通常是禾本科植物如燕麦、苜蓿、草等,在新鲜时割下后通过自然或人工方法去除水分,使其含水量降至15%以下,以便长期保存,供家畜冬季或干旱时期食用。
干草一词源自中古英语的“hay”,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日耳曼语的“*haugaz”,意为“堆”,反映了干草最初是以堆的形式储存的。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干草的制作和使用方式也有所变化。
在许多农业社会中,干草是冬季生存的关键,因此与丰收、准备和自给自足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相关。在一些地区,制作干草甚至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干草常常让人联想到乡村的宁静、自然的香气和温暖的阳光。它也可能唤起对童年、家庭农场或简单生活的怀旧情感。
在个人经历中,干草可能与家庭农场的记忆相关,或者在乡村旅行时体验到的宁静和放松。
在诗歌中,干草可以用来描绘乡村的景象:
金黄的干草堆,在夕阳下闪耀, 乡村的宁静,如诗如画般美好。
干草的视觉联想包括金黄色的干草堆、整齐的干草捆和广阔的干草田。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割草机的声音、干草被捆扎时的沙沙声。
在不同语言中,干草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和用途相似。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干草是“heno”,在法语中是“foin”。
干草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干草的多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使用这一词汇。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