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1:06
“学浅才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学问浅*,才能不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不高,能力有限,通常带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学浅才疏”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角色,强调其不足之处,或者作为一种自谦的说法。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批评某人的能力或知识水平。在专业领域,它可能用来评价某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足。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但都指向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反义词则强调知识和才能的丰富和卓越。
“学浅才疏”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学浅”和“才疏”两个词组合而成,分别指学问的浅*和才能的不足。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学问和才能被视为重要的个人品质。因此,“学浅才疏”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用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学识,尤其是在教育和职业领域。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负面情感,通常让人联想到不足和缺陷。在使用时,可能会引起听者的警惕或自我反省,尤其是在学术和职业环境中。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学术讨论中听到过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个发言者的知识水平不足以支撑其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在任何领域都需要不断学*和提升自己。
在诗歌中,可以将“学浅才疏”融入到对自我认知的反思中:
学海无涯苦作舟,
浅尝辄止难成流。
才疏志短需自省,
疏而不漏是追求。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书架上书籍稀少,象征着“学浅”;在听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声音微弱,表达不清,象征着“才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ack of knowledge and skill”或“intellectually deficient”,但这些表达不如“学浅才疏”那样简洁和富有文化内涵。
“学浅才疏”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表达,用来形容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是有益的。
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本人~,只能尽力而为之。
1.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2.
【浅】
流水声
【组词】
浅浅
3.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4.
【疏】
(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疏,通也。 、 《国语·周语》。注:“通也。”-疏为川谷,以导其气。 、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柳宗元《天说》-疏为川渎、沟洫、陂池。 、 《史记·河渠书赞》-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组词】
疏决、 疏漏、 疏源、 疏瀹、 疏辟、 疏涤、 疏治、 疏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