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2:13
“欺世乱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欺骗手段迷惑世人,扰乱社会风俗。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用不正当手段或虚假言论来误导公众,破坏社会道德和风尚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欺世乱俗”常被用来批判那些虚伪的政客或商人,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问题。
同义词中,“虚伪”强调表面的假象,“欺骗”强调故意误导,“诈伪”强调狡诈和虚假,“伪善”强调假装善良。反义词则强调真实和诚实的品质。
“欺世乱俗”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欺世”和“乱俗”两个词组成,分别指欺骗世人和扰乱风俗。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达,但作为成语固定下来,可能是在明清时期。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和正直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标准。因此,“欺世乱俗”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很强的批判意味,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违背道德原则。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是负面情感,联想到的是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诚信,不要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一些同事为了个人晋升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这种行为让我感到非常不齿,也让我更加坚信诚信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虚伪的舞台上,欺世乱俗者翩翩起舞,而真诚的灵魂却在角落默默哭泣。”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张描绘虚伪面孔的画作,面具下隐藏着狡诈的眼神。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段描述欺骗和背叛的音乐,如悲壮的交响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ceive the public and corrupt the customs”,但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成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诚信和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这个成语的普遍性和影响力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欺世乱俗”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诚信和正直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语言表达和行为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诚信原则,避免任何形式的欺世乱俗行为。
给事中王时升似朴实诈,足以欺世乱俗。
1.
【欺】
(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欺,诈欺也。 、 《贾子道术》-仁义修立谓之任,反任为欺。 、 《京房易传》-禄不遂行兹谓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