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3:47
词汇“履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履中”字面意思是指“行走在中间”,引申为“保持中立”或“遵循中庸之道”。在古代汉语中,它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概念有关,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平衡和适度。
“履中”可能源自古代汉语,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概念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化或学术语境中仍被提及。
在儒家文化中,“履中”与中庸之道紧密相关,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极端。这种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许多人的行为准则。
“履中”给人以稳重、公正的印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和谐、平衡的场景。在情感上,它可能带来一种平和、安定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讨论中听到有人提到“履中”,强调在决策时要保持中立和公正,避免偏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履中而行,心自安,不偏不倚,道自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平衡木上行走,象征“履中”的平衡和稳定。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平稳、旋律和谐的乐曲,来表达“履中”的意境。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履中”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中庸之道”在其他文化中也有体现,如日本的“中道”思想。
“履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所代表的中庸之道和平衡思想在各种文化和社会中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理解“履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如何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平衡,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2.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