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4:10
伤兵 的字面意思是指在战争或冲突中受伤的士兵。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军事行动中遭受身体伤害的人员,他们可能需要医疗救治和康复。
“伤兵”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伤”和“兵”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兵”指的是士兵,而“伤”则是指受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有所变化。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伤兵”可能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一些战争纪念活动中,伤兵的形象被用来提醒人们战争的代价和和平的重要性。
“伤兵”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伤和同情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以及医疗人员的无私奉献。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过伤兵,但在观看战争电影或阅读相关书籍时,伤兵的形象总是让我深感战争的悲剧和人性的光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伤兵”: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伤兵的呻吟如夜风中的哀歌,
他们的眼神,是对和平的渴望,
是对生命最后的执着。
结合图片,伤兵的形象可能是一张张疲惫、痛苦的面孔,或是战地医院中忙碌的医护人员。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旋律,如战争电影中的配乐。
在英语中,“伤兵”可以对应为“wounded soldier”或“casualty”。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伤兵的处理和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强调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
通过对“伤兵”这个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和意义。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更是战争、人性、医疗等多个主题的交汇点。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丰富表达和深化理解至关重要。
1.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