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5:10
“必也正名”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必须先纠正名称或名义。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事情之前,首先要确保名称或概念的正确性,以避免因名称不当而引起的误解或混乱。
在文学中,“必也正名”常用于强调概念或名称的准确性对于理解事物的重要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提醒对方在讨论或辩论时确保用词准确。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哲学,这个成语强调了定义和术语精确性的重要性。
“必也正名”源自儒家经典《论语》,反映了儒家对于名称和实际相符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了名称或概念的正确性对于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必也正名”体现了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在社会交往和官方活动中,确保名称和实际相符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和正式的印象,常与学术、法律和官方场合相关联。它提醒人们在沟通和决策时需要谨慎和精确。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与一个团队项目时,意识到团队成员对某些关键术语的理解不一致,影响了项目的进展。通过必也正名的方式,我们重新定义了这些术语,确保了团队沟通的有效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必也正名”融入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如:“春风拂面,万物复苏,必也正名,春之使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学者在书房中认真校对书籍,确保每个术语的准确无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严肃的学术讲座或法律辩论中,强调术语精确性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call a spade a spade”,意指直言不讳,直接称呼事物的真实名称。
“必也正名”这个成语强调了名称和概念的正确性对于有效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在使用术语和概念时要确保其准确性,以避免误解和混淆。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帮助我更清晰和精确地表达思想。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各司其局,古人所守,某敢忘之?
1.
【必】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标杆;标准。
【引证】
《说文》-必,分极也。
2.
【也】
表示选择,还是。
【引证】
《水浒传》-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组词】
也是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引证】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旋见一白酋…英将也。
3.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4.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