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1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16:59
挨三顶五 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多且接连不断。字面意思是指人们一个接一个,像三和五这样的数字连续出现,表示人群密集、连续不断的情景。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来源于对日常生活中人群密集场景的观察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描述人群密集的场合。
在**文化中,人群密集的场景常常与节日、庆典或重要活动相关联,因此这个成语在这些场合中尤为常见。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热闹、繁忙和活力。它让人联想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景,如节日的喜庆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描述春节期间火车站的拥挤场景时使用过这个成语,它准确地传达了那种人潮汹涌的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来,花市挨三顶五开。
人潮涌动处,笑语盈盈满街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节日市场或庆典活动的画面,人群密集,热闹非凡。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人群中的欢笑声、叫卖声和音乐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 sea of people" 或 "a continuous stream of peop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挨三顶五 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群密集的场景时非常形象和生动。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对热闹和繁忙场景的独特感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众人挨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的进店安歇。
1.
【挨】
遭受;忍受。
【引证】
关汉卿《元曲选·窦娥冤》。-这无情棍棒,教我挨不的。
【组词】
挨打;挨批
拖延;磨蹭。
【引证】
《水浒传》-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顶】
(形声。从页(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顶颠也。 、 《易·大过》-过涉灭顶。 、 《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肩高于顶。 、 清·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组词】
头顶;秃顶;顶光、 顶珠、 顶角、 顶颡、 顶老、 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 顶搭子 、 顶门上针、 顶虫、 顶疮、 顶发
4.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