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1:32
感愧无地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感到羞愧到无处自容的地步。这个成语形容人因为做了错事或者感到自己的行为、能力等不如他人而感到极度羞愧和自责。
在文学作品中,感愧无地 常用来形容人物内心的深刻反省和自我批评。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歉意或自责。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自我认知和道德责任感。
同义词: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愧疚不已 反义词:心安理得、自鸣得意、洋洋得意
感愧无地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深刻羞愧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自我反省和谦逊被视为重要的美德。感愧无地** 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个人在面对错误时的自我批评和改正。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反思。它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试图通过自我批评来成长和改进。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因为疏忽大意导致了一个项目的失败,我感到非常感愧无地。这次经历让我更加重视细节和责任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下独酌,感愧无地,
星光点点,映我心迹。
悔过自新,愿时光倒流,
重拾初心,不负韶华。
视觉上,感愧无地 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低头不语,面色苍白,周围是沉重的氛围。听觉上,可能是一片寂静,只有心跳声在耳边回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shamed to the core" 或 "mortified",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极度的羞愧感。
感愧无地 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人在面对错误时的自我反省和羞愧感。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传达了情感,还体现了文化价值观和个人的道德责任感。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价值观。
今弟在困危之中,蒙先生慨然以尊斋相借,令弟感愧无地,所以先来谢过,再细细请教。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