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0:54
“待势乘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等待时机,利用有利形势。这个成语强调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待势乘时”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智慧和策略,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等待东风的情节。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他人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或政治,这个成语用来描述策略规划和时机选择的重要性。
同义词:伺机而动、待时而动、趁热打铁 反义词:贸然行事、轻举妄动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伺机而动”更强调寻找机会,而“待势乘时”则强调利用形势。
“待势乘时”源自古代兵法和策略书籍,强调在战争或竞争中选择最佳时机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应用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
在**文化中,“待势乘时”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行动之前深思熟虑,不急于求成。这种思想在社会交往和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智慧的联想,让人感觉到一种深思熟虑和策略性的美感。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耐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职业规划时使用“待势乘时”的原则,等待市场和个人技能都达到最佳状态时再做出跳槽的决定,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在诗歌中,可以将“待势乘时”融入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中,如:“春水初生待势乘时,绿柳轻摇待风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智者在静谧的山林中沉思,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象征着时机的到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虽然意思相近,但“待势乘时”更强调策略和等待的过程。
“待势乘时”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成语,它不仅指导我们在行动前要深思熟虑,还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职业发展中。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1. 【待】 [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3.
【乘】
用以指车兵。
【引证】
《左传》-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
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
【引证】
《孟子》-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组词】
乘籍
4.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