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4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41:05
“取士”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从众多人中选拔出有才能或资格的人,通常用于古代科举制度中选拔官员的过程。基本含义是指选拔人才,尤其是在官方或正式的选拔考试中。
在文学中,“取士”常用于描述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如“朝廷取士,以文会友”。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教育或选拔制度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历史学,这个词用于讨论人才选拔的历史和方法。
同义词中,“选拔”强调过程的正式性和重要性,“挑选”更侧重于选择的过程,“甄选”则带有更强的筛选和鉴别的意味。反义词“淘汰”和“弃用”则表示不被选中或被排除在外。
“取士”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该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明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到各种形式的选拔人才活动中。
在文化中,“取士”与科举制度紧密相关,这一制度对的教育、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体现了古代**对知识和才能的重视,以及通过公平考试选拔官员的理念。
“取士”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考场、书卷气息和士人的勤奋。它也可能引发对古代选拔制度的思考,以及对现代选拔机制的比较和反思。
在现代生活中,“取士”的概念仍然适用,例如在求职面试、学术选拔或体育竞赛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被选拔或选拔他人的经历,这些经历可以与“取士”的概念相联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书卷翻飞映日光,取士之路漫长。笔下风云变,心中志不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考场的场景,书生们埋头苦读,考场严肃的氛围。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考场中的笔触声、书页翻动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选拔制度也有存在,如英国的公学制度或美国的SAT考试。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选拔方式和标准。
“取士”这个词不仅反映了古代*的选拔制度,也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的公正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应注重公平和效率。通过学和理解“取士”,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选拔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