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1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10:26
扬眉奋髯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扬起眉毛,奋力抖动胡须。这个成语形容人情绪激动、振奋或愤怒的样子。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或不公时,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决心。
扬眉奋髯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人情绪激动的一个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扬眉奋髯常与英雄气概和正义感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对于勇敢和正义的崇尚。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激动和振奋。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关羽、岳飞等,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辩论比赛中使用过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面对对手的质疑,我感到非常激动和愤怒,决心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扬眉奋髯,怒发冲冠,
正义之声,响彻云端。
英雄气概,千古流传,
面对挑战,绝不退缩。
在视觉上,扬眉奋髯让我联想到一位英勇的战士,眉头紧锁,胡须抖动,准备迎接战斗。在听觉上,它可能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如战鼓声或号角声,增强了场景的紧张感和激动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with a fierce determination" 或 "with a fiery passion",但这些表达没有扬眉奋髯这样的形象和生动性。
扬眉奋髯这个成语在描述人情绪激动和决心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对于勇敢和正义的崇尚。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情感和场景。
徐禧无学术而口辨,扬眉奋髯,足以动人主意。
1.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
2.
【眉】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目上毛形。本义:眉毛)。
眼上方的弓或嵴,亦指生长在这条嵴上的眉毛。
【引证】
《说文》-眉,目上毛也。 、 《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 、 元稹《遗悲怀》-报答平生未展眉。
【组词】
眉心、 眉间广尺、 眉泉、 眉寸、 眉下添眉、 眉弓、 眉尖、 眉柳、 眉脚
3.
【奋】
(会意。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象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鸟类振羽展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奮,翚也。 、 张衡《西京赋》-奋隼归凫。 、 《淮南子·原道》-羽翼奋也。 、 《尔雅·释鸟》-雉绝有力奋,鸡绝有力奋。 、 《诗·邶风·柏舟》-不能奋飞。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 《聊斋志异·促织》-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组词】
奋翅、 奋翼、 奋翔、 奋鳞、 奋翮
4.
【髯】
(形声。从髟,冉声。髟(biāo),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两颊上的长须)。
同本义;也泛指胡须。
【引证】
《说文》-髥,颊须也。从须从冄,会意,冄亦声。字亦作髥。 、 《汉书·朱博传》。注:“颊毛也。”-奋髥抵几。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组词】
髯夫、 髯公、 髯奴、 髯佛、 髯胡、 髯翁、 髯须、 髯髯然、 白发苍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