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1:02
坐腊(zuò l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坐在腊月(农历十二月)里。基本含义是指在寒冷的冬季里,因为天气严寒,人们往往选择待在家里,不外出活动。这个成语后来引申为形容人懒惰,不愿意外出工作或活动,喜欢待在家里享受安逸。
坐腊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
坐腊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人们对冬季生活状态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从字面上的“坐在腊月里”演变为形容人的懒惰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冬季被视为休息和养生的季节。因此,坐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冬季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期待。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缺乏积极性和生产力。
坐腊这个词给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因为它让人联想到冬日里温暖的家中,围炉取暖的情景。然而,它也可能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因为它暗示了懒惰和缺乏动力。
在个人生活中,坐腊可能用来形容自己在寒冷的冬日里不愿意外出,更喜欢待在家里享受温暖和宁静。
在诗歌中,坐腊可以用来描绘冬日的宁静和温馨:
冬日暖阳照,坐腊家中好。 炉火红彤彤,心静如水波。
坐腊让人联想到冬日里温暖的家中,炉火的声音和温暖的色调。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来展现这种温馨的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冬眠”(hibernation)或“冬日懒散”(winter laziness),但这些表达并不完全等同于坐腊,因为它们可能缺乏对特定季节和文化的指涉。
坐腊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冬季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描述场景。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多重含义和文化背景,从而在交流中更加丰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腊】
(形声。从肉,昔声。本义:干肉) 同本义。
【引证】
《广雅·释器》-腊,脯也。 、 《曷·噬》-噬腊肉。 、 《穆天子传》。注:“干鱼。”-鱼腊。 、 《仪礼·有司彻》。注:“腊为庶羞。”-无腊与肤。 、 《晋书·谢安传》-布千匹,腊五百斤。
【组词】
腊肉、 腊人
晒干;制成干肉。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组词】
腊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