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1:43
“便辞巧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说话巧妙、言辞便利。它形容人说话巧妙、机智,能够随机应变,用词得体,善于用言辞解决问题或说服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便辞巧说”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口才,如在古代小说中,智谋型角色往往被描述为“便辞巧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赞扬某人的沟通技巧或辩论能力。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外交,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专业人士在谈判或辩论中的言辞技巧。
“便辞巧说”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地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在**传统文化中,善于言辞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因此,“便辞巧说”在社会交往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需要说服或谈判的场合。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机智的联想,让人想到那些能够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人。它也可能引发对那些善于沟通、能够以言辞影响他人的人的敬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能够“便辞巧说”地解决工作中的冲突,他的这种能力让我印象深刻,也启发我在沟通中更加注重言辞的选择和表达的技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便辞巧说如流水,化解世间万般愁。”
想象一个辩论赛场景,参赛者们“便辞巧说”地展开激烈辩论,他们的言辞如同精心编排的音乐,既有节奏又有力量,给人以视觉上的紧张和听觉上的享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loquent”或“articulate”,这些词汇也强调了言辞的流畅和说服力,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情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便辞巧说”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语言技能,也反映了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升我的沟通技巧,使我更加意识到言辞的力量和影响。
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1.
【便】
(会意。从人,从更。本义:安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便,安也。人有不便更之。 、 《礼记·表记》-故自谓便人。 、 《战国策·秦策》-或谓救之便。
【组词】
便席、 便散、 便宁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3.
【巧】
(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巧,技也。 、 《墨子·贵义》-利于人,谓之巧。 、 《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 马融《长笛赋》-工人巧士。 、 明·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组词】
巧思、 巧工、 巧任、 精巧;工巧、 巧夺天孙、 巧舌、 巧便、 小巧、 手巧
4.
【说】
古语的读法。 同: 悦
【引证】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战国策·魏策》-秦王不说。 、 《韩非子·内诸说上》-宣王说之。 、 《韩非子·五蠹》-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