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2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26:41
散衙(sàn yá)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官员下班离开官署,即结束一天的工作。在古代**,官员在官署(衙门)中办公,散衙即指官员结束工作,离开衙门回家。
散衙一词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述官员日常生活或政治活动的文献中。在口语中,这个词已经不太常用,但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词汇。
散衙一词源于古代**的官制文化。在古代,官员的工作时间和地点都有严格规定,散衙即指官员结束在衙门的工作,这一词汇随着官制的变化而逐渐固定下来。
在古代**,官员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格的礼仪和制度约束,散衙不仅是官员个人生活的开始,也是社会秩序的一部分。这一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僚体系。
散衙一词带有一种结束和放松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一天工作的结束,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和休闲时间。
在现代生活中,散衙一词虽然不常用,但在描述历史背景或特定文化场景时,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词汇。例如,在写作关于古代官员生活的文章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来增加历史感。
在诗歌中,散衙可以用来描绘古代官员的生活节奏:
日落西山红霞飞,
官员散衙步归。
家中妻儿盼,
灯火阑珊处。
散衙可以联想到古代衙门的景象,官员们穿着官服,手持文书,随着钟声响起,纷纷离开衙门,街道上逐渐热闹起来。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下班”或“结束工作”,但散衙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其在跨文化比较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散衙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理解古代官制和文化的重要词汇。通过对散衙*的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官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以及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衙】
(形声。从行,吾声。(yú)本义:列队行进的样子)。
旧时官署之称。
【引证】
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 、 《广韵》-衙,衙府也。 、 《陔余丛考》-衙门,本牙门之讹,《周礼》谓之旌门,郑氏司常注所云,巡狩兵车之会,皆建太常是也,其旗两边刻绘如牙状,故亦曰牙旗,后时因谓营门曰雅门。 、 《北齐书·宋世良传》-每日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
【组词】
衙头、 衙职、 衙庭、 衙堂、 衙里、 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