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1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11:03
人地关系论是一个地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术语,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它探讨人类如何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
人地关系论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而逐渐成熟。它融合了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人地关系论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紧迫的议题。
人地关系论让我联想到和谐共生的理念,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这种理念激发了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个社区绿化项目,我们运用人地关系论的原则,设计了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绿地,既满足了居民的休闲需求,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人地关系的交响中, 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都是自然的诗篇, 诉说着和谐与共生的旋律。”
想象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鸟鸣声此起彼伏,这种景象和声音让人联想到人地关系论中的和谐共生理念。
在不同文化中,人地关系论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西方的人地关系论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地关系论是一个深刻而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这一概念,我更加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3.
【关】
(形声。从门,丱(guān)声。金文作“門”,象门里有门闩形,本象形字。小篆繁化,变成了形声字。本义:门闩)。
门闩。闩门的横木。
【引证】
《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 《史记·魏公子列传》-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
【组词】
关牡、 关楗、 关龠
4.
【系】
(“系”、“係”、“繫”三字的意义界限不清楚,故往往通用,且经传多以繫为之,只有世系的意义,只用“系”字。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爪”,下面是“丝”。丝悬于掌中而下垂。本义:悬,挂)。
同本义。
【引证】
《荀子》-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组词】
系璧、 系滞
5.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