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4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40:19
悄声:形容声音很低,几乎听不见,通常用来描述说话或行动时不发出大声音的状态。
“悄声”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悄”字意为安静、无声,而“声”字意为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低声或小声的状态。
在某些文化中,保持“悄声”可能被视为礼貌和尊重他人的表现。例如,在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人们通常会悄声交谈,以维持安静的环境。
“悄声”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神秘和私密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秘密、隐私和谨慎。它也可能引发一种温馨和亲密的情感,尤其是在描述家人或朋友之间的低声交流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图书馆和电影院中体验到“悄声”的重要性。在这些场合,保持安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
诗歌:
夜幕低垂,星光闪烁,
两人悄声,细语绵绵。
秘密在唇间流转,
爱意在悄声中绽放。
视觉:想象一个安静的图书馆,人们低头阅读,偶尔有翻书的声音,整体氛围宁静而祥和。 听觉: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两个人在月光下悄声交谈,声音轻柔而温暖。
在英语中,“悄声”可以对应为“whisper”或“softly”,在不同的文化中,保持安静和尊重他人的原则是普遍存在的。
“悄声”这个词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声音状态,还蕴含了文化、情感和社会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悄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细腻的情感和营造特定的氛围。
1.
【悄】
(形声。从心,肖声。本义:忧愁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悄,忧也。 、 《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 、 《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 《文选·潘岳·笙赋》-诀后悄切。
【组词】
悄切、 悄怆、 悄悄、 悄悒、 悄戚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