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2:16
悄无声息: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安静得没有声音”,通常用来形容某事物或行为非常安静,不引起注意,不发出任何声响。
在文学作品中,悄无声息常用来营造一种神秘或紧张的氛围,如描述夜晚的寂静或某人悄悄行动的场景。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非常低调或不引人注目。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声学,它可能用来描述完全没有声音的环境。
同义词:静悄悄、无声无息、悄然无声 反义词:喧闹、嘈杂、轰鸣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语境的适应性。例如,“静悄悄”更常用于口语,而“悄然无声”则更多用于文学作品中。
悄无声息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悄”和“无声息”两个部分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悄”已有安静、不声张的含义,而“无声息”则直接表达了没有声音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安静无声的常用表达。
在东方文化中,悄无声息常与内敛、含蓄的价值观相联系。在社会交往中,它可能被视为一种礼貌或策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或冲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平静和神秘。它让我联想到夜晚的宁静、深海的沉默或是古老森林中的静谧。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深夜回家,街道上悄无声息,只有月光照亮我的路,那种宁静和孤独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洒在悄无声息的湖面上,
星星点点,如同梦境中的珍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宁静的湖面,没有任何波纹,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只有偶尔的鸟鸣声。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段轻柔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安静而深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lent as the grave”或“as quiet as a mou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安静无声的概念是相似的。
悄无声息这个词汇在描述安静无声的情境时非常有效,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还能引发深层的情感和联想。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
~的夜晚是多么宁静。
1.
【悄】
(形声。从心,肖声。本义:忧愁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悄,忧也。 、 《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 、 《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 《文选·潘岳·笙赋》-诀后悄切。
【组词】
悄切、 悄怆、 悄悄、 悄悒、 悄戚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4.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