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3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36:32
“对着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面对面地对抗或反对。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团体故意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立场,以示反对或竞争。
在文学作品中,“对着干”常用来描述人物之间的冲突或对抗,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常用于日常对话,表达某人故意与他人作对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商业谈判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描述策略性的对抗行为。
同义词中,“对抗”更侧重于力量上的较量,“作对”和“顶撞”更强调故意的反对,而“反驳”则侧重于言语上的辩驳。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对着干”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对着干”这个词汇源于日常口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人际关系和组织间冲突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强调和谐与团结,因此“对着干”往往被视为不合作或不和谐的行为。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组常用于描述政治对立、商业竞争或个人间的矛盾。
“对着干”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冲突和不和。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争执、对抗的场景,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和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同事之间因为意见不合而对着干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破坏了团队的和谐氛围。
在诗歌中,可以将“对着干”融入描述自然界中对立力量的诗句,如“风与树对着干,枝叶在空中狂舞”。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两个人面对面站立,表情严肃,准备争论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激烈的辩论声或争吵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 against”或“oppose”,虽然意思相近,但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对着干”这个词汇在描述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中非常有用,它不仅揭示了冲突的本质,也提醒我们在沟通和合作中寻求和谐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组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意图和情感。
1.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2.
【着】
(着为著的俗字)。
穿。
【引证】
《资治通鉴》-恂常私着胡服。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二刻拍案惊奇》-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
【组词】
着衣、 着绯
3.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