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9:37
“作伥”(zuò chāng)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帮助恶人做坏事,特别是指帮助恶人作恶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恶势力或坏人效劳、助纣为虐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作伥”常用来描绘那些背叛正义、助纣为虐的角色,如《水浒传》中的某些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那些明知故犯、帮助坏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伦理讨论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指代那些在法律或道德上支持不正当行为的人。
同义词“助纣为虐”强调帮助恶人做坏事,而“作伥”更侧重于帮助恶人本身。反义词则强调与作伥行为相反的正义和勇敢。
“作伥”一词源自**古代,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原指帮助恶鬼作恶的鬼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扩展到指代帮助恶人的人。
在**文化中,“作伥”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在道德上妥协、为了个人利益而帮助恶人的人。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道德和正义。
“作伥”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背叛、不道德和自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道德选择时要坚守原则,不要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正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作伥,这可能是出于恐惧、贪婪或其他动机。这种行为往往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作伥”融入对背叛和道德沦丧的描绘中,如:
在黑暗的角落,他作伥,
背叛了光明,选择了阴影。
视觉上,“作伥”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角落、背叛的场景。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低沉、阴郁的音乐,反映出其负面情感。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collaborator”或“accompli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尽管这些词的含义可能略有不同。
“作伥”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道德选择时要坚守原则。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传达复杂的道德和情感概念非常重要。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伥】
(形声。从人,长声。本义: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伥,狂也。俗字作猖。 、 《离骚》-何桀纠之昌披兮。(以昌为之。) 、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伥,狂。”-号为“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