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2:10
词汇“孤传”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旧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孤”通常指单独、孤独,而“传”可以指传递、传承。结合起来,“孤传”可能指的是某种单独传承下来的事物,或者是一种独特的、不常见的传承方式。
“孤传”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可能是指某种技艺、知识或传统仅由一个人或一个小团体传承,没有广泛传播或普及。
在文学作品中,“孤传”可能用来形容某种古老技艺或秘密知识的传承方式,强调其独特性和稀有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文化遗产保护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描述某些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
由于“孤传”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孤”和“传”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以描述某种特殊的传承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许多技艺和知识是通过家族或师徒关系传承的,这种传承方式有时被称为“孤传”,强调其独特性和保密性。
“孤传”这个词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神秘和珍贵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某种知识和技艺的稀有性和独特性。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遇到某种传统技艺或知识的传承,可能会用到“孤传”这个词来描述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孤传”来描绘一种古老技艺的传承,如:
孤传的织锦,
在时光的河流中静静流淌,
每一针一线,
都是历史的秘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老匠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传授技艺,这种场景可能与“孤传”的意境相符。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老的故事讲述声,传递着世代相传的秘密。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孤传”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某种技艺或知识的独特传承方式来实现。
“孤传”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能够很好地描述某些传统技艺或知识的传承方式,强调其独特性和稀有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特定情境下的意义。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传】
驿站所备的车。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 、 《韩非子·爱臣》-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
驿站;驿舍。
【引证】
《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 、 《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组词】
传车、 传吏、 传马、 传乘、 传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