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8:13
“放羊拾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牧羊群的同时捡拾柴火。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顺便做另一件事情,形容做事效率高,能够一举两得。
在文学作品中,“放羊拾柴”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勤劳节俭,善于利用时间。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做事聪明,能够同时处理多件事情。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时间管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效率和资源优化。
“放羊拾柴”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简单,直接来源于农村生活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形容高效做事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和节俭是被高度推崇的美德。因此,“放羊拾柴”这个成语在社会文化背景中承载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高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勤劳的农民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尝试“放羊拾柴”,比如在通勤的路上听有声书,既节省了时间,又增长了知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放羊拾柴,日复一日,勤劳不怠。”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农民在清晨的阳光下,一边放牧羊群,一边捡拾柴火,背景是宁静的乡村风光。这样的场景可以搭配轻柔的乡村音乐,增强视觉和听觉的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虽然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形象有所不同。
“放羊拾柴”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高效做事的理念,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勤劳和节俭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的典故很少有人知道。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羊】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羊头形。“羊”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一种哺乳动物)。
同本义 。反刍类,以食草为生。一般头上有一对角,有许多品种。
【引证】
《说文》。孔子曰:“半羊之字以形举也。”-羊,羊兽也。 、 《礼记·曲礼》-羊曰柔毛。 、 《大戴礼记·少牢》-羊曰少牢。 、 《礼记·月令》-食麦与羊。 、 《易·说卦》-兑为羊。 、 《汉书·李广苏建传》-杖汉节牧羊。
【组词】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 羊群蚁阵、 羊酒花红、 羊车过市、 羊耳风、 羊脏、 羊羔、 羊儿风
3.
【拾】
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登上 同: 涉
【组词】
拾级
4.
【柴】
编木维护四周。
【引证】
《淮南子》-[周武王]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
【组词】
柴护
覆盖。
【引证】
《管子》-掘新井而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