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8:07
佐证:指用来证明或支持某个观点或论断的证据或材料。它强调的是辅助性的证据,通常与主要证据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论证体系。
“佐证”一词源于汉语,由“佐”和“证”两个字组成。“佐”意为辅助,“证”意为证明。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佐证”一词的记载。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
在**传统文化中,佐证常与“实事求是”和“证据确凿”等概念相联系,强调论证的严谨性和证据的充分性。在现代社会,佐证在法律诉讼和学术研究中尤为重要,是确保公正和真理的重要手段。
“佐证”一词给人以严谨、可靠的印象,常与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在表达时,使用“佐证”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给人以信任感。
在学术研究中,我经常需要寻找和使用佐证来支持我的论点。例如,在撰写论文时,我会通过实验数据、文献引用等方式来提供佐证,确保我的研究结论具有说服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佐证”:
月光下的影子,是夜的佐证,
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宁静。
在英语中,“佐证”可以对应为“corroborating evidence”或“supporting evidence”,在法律和学术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不同文化对佐证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证据的重要性。
“佐证”是一个在论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在学术和法律领域中发挥作用,也在日常交流中增强论点的可信度。通过对“佐证”的深入学,我更加意识到证据在论证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佐证来支持我的观点。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以提高我的论证质量。
1.
【佐】
(本作左。形声。从人,左声。本义:辅助,帮助)。
同本义(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
【引证】
《广雅》-佐,助也。 、 《墨子·贵义》-故周公旦佐相天子。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佐之。 、 《周礼·天官》-太宰之职,常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 《国语·周语下》-四岳佐之。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予佐尔贾。 、 蔡元培《图画》-佐以科学。 、 清·周容《芋老人传》-佐读勤苦。
【组词】
佐理、 佐事、 佐戎、 佐相、 佐佑、 佐检、 佐州、 佐谋、 佐治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