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7:25
“众口纷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众多人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各不相同,形容人们的意见或说法多种多样,不统一。这个成语强调了在某个话题或**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众口纷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集体意见多样性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社会现象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社会舆论的多样性,反映了人对于多元观点的接受和尊重。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众口纷纭的现象更加普遍。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复杂和混乱的,因为它描绘了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情境。在思考和表达时,这个成语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促进更深入的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遇到关于某个热门话题的众口纷纭的情况,比如关于某个新政策的讨论,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众口纷纭话春光,各执一词诉衷肠。”
想象一个繁忙的市集,人们围绕着某个话题热烈讨论,声音嘈杂,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都不同,这就是“众口纷纭”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cacophony of opinions”或“a myriad of view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意见多样性的概念。
“众口纷纭”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理解和描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在交流中尊重和理解不同观点的重要性。
然当纯公既没,众说纷纭,卒能坚忍植立。
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恐不免秋扇之捐。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纷】
(形声。从糸(mì),分声。从“糸”,表示与线丝等有关。本义: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韬,剑衣也。引申凡为衣之称。《释名》曰:‘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纷,马尾韬也。
4.
【纭】
(形声。从糸(mì),云声。双音词“纷纭”。本义:多盛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纭,数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