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3:26
“不绝如缕”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声音或事物连续不断,就像细线一样连绵不绝。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续,或者事物虽然细微但持续不断。
“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绝如线。”后来逐渐演变为“不绝如缕”,用以形容事物或声音的连续性。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细腻、温柔或持久的情感或声音,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细腻和持久性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细腻、温柔和持久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细水长流、绵绵不绝的美好意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小提琴家的演奏,那细腻而连绵的琴声让我想到了“不绝如缕”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香不绝如缕,沁人心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细雨绵绵的画面,雨滴连绵不断,如同“不绝如缕”。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a thread”或“continuous and delicate”,但“不绝如缕”更具有汉语的韵味和细腻感。
“不绝如缕”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细腻的表达效果,对于理解和表达连续、细腻的事物或声音非常有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细腻度和深度。
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绝】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绝,断丝也。 、 《史记》-冠缨索绝。
【组词】
绝缨
3.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4.
【缕】
(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娄声。本义:麻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缕,线也。 、 《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 《孟子》。注:“紩铠甲之缕也。”-有布缕之征。 、 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潜夫论·俘侈》-或断绝众缕,绕带手腕。
【组词】
缕綦、 缕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