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9:04
词汇“殛罚”是一个较为生僻且具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严厉的惩罚或处决。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殛罚”进行深入分析:
“殛罚”的字面意思是严厉的惩罚或处决。其中,“殛”字在古代汉语中常指处死,如“殛鲧”(指古代神话中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而被处死);“罚”则指惩罚。
“殛”字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处死,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严厉的惩罚。“罚”字则一直指惩罚,两者结合形成“殛罚”一词,强调惩罚的严厉性和决断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殛罚”常与皇权、法律和道德紧密相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用于历史或学术讨论中。
“殛罚”一词给人以严肃、冷酷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法律的严苛和无情,以及对罪犯的严厉处置。
在现代生活中,“殛罚”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法律或道德问题时,可能会间接涉及。
在创作中,可以将“殛罚”用于描述一个古代故事中的严厉场景,如:“在那座古老的城池中,背叛者的头颅被悬挂于城门之上,以示殛罚。”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严厉惩罚词汇如“execution”(处决)在英语中使用,但“殛罚”更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
“殛罚”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历史、法律和文学等领域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1.
【殛】
(形声。从歹,亟声。从“歹”(è),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诛,杀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殛,诛也。 、 《左传·襄公十一年》-明神殛之。 、 《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 《史记·夏本纪》-乃殛鲧于羽山。 、 《三国演义》-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
【组词】
雷殛
2.
【罚】
(会意。小篆字,从刀,从詈(lì,骂人)。“刀”指刑法。本义:处罚,惩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罰,罪之小者。从刀、从詈,会意。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 、 《墨子经》-罚上报下之罪也。 、 《周礼·司救》。注:“挞击之也。”-三让而罚。 、 《周礼·司市》。注:“播其肆也。”-小刑宪罚。 、 《楚辞·惜诵》-忠所罪以遇罚兮。 、 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清·方苞《狱中杂记》-皆不应重罚。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组词】
罚规、 罚约、 罚弗及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