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5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53:32
“奏告”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向上级或相关人员报告”。它通常用于正式或官方的场合,表示下级对上级或个人对官方机构报告某事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奏告”可能用于描述古代官员向**报告重要事务的场景,如“大臣奏告边疆战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太常用,因为它带有浓厚的官方和正式色彩。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行政管理中,“奏告”可能用于描述正式的报告程序。
同义词中,“报告”使用最为广泛,而“奏告”则更强调其正式和官方的性质。反义词“隐瞒”和“不报”则表示相反的行为,即不向上级或相关人员报告。
“奏告”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奏”字原指弹奏乐器,后引申为向上级陈述或报告;“告”字则直接表示告知或报告。在古代,官员向**报告事务称为“奏”,因此“奏告”结合了这两个含义,形成了现在的词汇。
在古代,官员向奏告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涉及到国家的决策和管理。这种行为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官方沟通的正式性。
“奏告”一词给人以正式、庄重的感觉,可能联想到古代宫廷的严肃氛围和官员的严谨态度。
在现代生活中,“奏告”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描述某些正式场合的报告行为时,仍可使用这一词汇来强调其正式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大臣奏告,江山如画,国泰民安。”
想象古代宫廷中,大臣手持奏折,步履庄重地走向**,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给人以庄重和历史深沉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eport”或“submit a report”,但这些词汇缺乏“奏告”所特有的正式和官方色彩。
“奏告”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官方沟通方式,也反映了语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在现代语言学*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1.
【奏】
(会意。小篆字形。上为“屮”(chè),初生的草,有上进义;中为双手形;下为“本”(tāo),行趋之义。本义:奉献,送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奏,进也。 、 《虞书》-敷奏以言。 、 《诗·小雅·六月》-以奏肤公。 、 《诗·小雅·宾之初筵》-各奏尔能。 、 《书·益稷》-予乘四载,随水刊木,既益奏庶鲜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奏秦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使奏其技。 、 《论衡·逢遇》-以夏进炉,以冬奏扇。 、 萧纪《同萧长史看妓》-燕姬奏妙舞,郑女发清歌。 、 方苞《狱中杂记》-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己。
【组词】
奏舞、 奏歌
2.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