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1:12
座师: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指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的主考官。考生一旦中举,便称这位主考官为“座师”,并形成一种师生关系。
文学: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座师一词常用来描述科举考试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座师一词较少使用,但在讨论古代科举制度或历史人物时可能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座师是研究科举制度和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概念。
同义词:主考官、恩师 反义词:考生、门生
词源:座师一词源于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见于宋代文献。 演变**: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座师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仍有所保留。
意义和影响:座师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考生与座师之间的关系往往超越了考试本身,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情感反应:座师一词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尊师重道和科举考试的严肃性。 联想:与座师相关的联想包括古代的书院、科举考场、以及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经历或故事: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曾遇到过座师一词,它让我对古代教育体系和师生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歌: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座师恩重如山,
门生情深似海。
视觉联想:想象一幅古代书院的画面,座师坐在讲台上,门生们恭敬地聆听。 听觉联想:古代书院的钟声,座师严肃的讲课声。
对应词汇: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师生关系可以用“mentor”来表示,但座师更强调科举制度下的官方关系。
理解:座师一词不仅代表了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师生关系,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重要性: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时,座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助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1.
【座】
(形声。从广(yǎn),坐声。“坐”的后起字。本义:座位)。
同本义。供人坐的地方,也指位置,座次。
【引证】
唐·李商隐《无题》-隔座送钩春酒暖。 、 明·魏禧《大铁椎传》-座上有健啖客。
【组词】
宝座、 上座、 落座、 满座;空座;首座;末座;楼座;茶座;专座;雅座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