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0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05:05
下颌:解剖学名词,指的是构成口腔底部的骨骼结构,即下颌骨(Mandible)。它是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支撑着下排牙齿,并在咀嚼、说话和表情表达中起着关键作用。
“下颌”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下”表示位置在下的意思,“颌”则指构成口腔的骨骼部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保持了其原始的解剖学意义,没有发生显著的语义变化。
在不同的文化中,下颌的形状和大小有时被赋予特定的美学或社会意义。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宽阔的下颌被认为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
下颌通常与坚定、力量和稳定性联系在一起。一个强健的下颌线条可能让人联想到坚韧不拔的性格。
在个人经历中,下颌可能与特定的医疗经历相关,如牙齿矫正或下颌手术。
在诗歌中,下颌可以被用来象征性地表达:
他的下颌,如岩石般坚硬, 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诉说着岁月的坚韧与不屈。
下颌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坚硬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线条。听觉上,下颌的动作可能与咀嚼声或说话时的声音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mandible”,法语中的“mâchoire”,都指代相同的解剖学结构,尽管发音和拼写不同,但意义相同。
下颌作为一个解剖学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直接使用,但在专业领域和特定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其基本定义、用法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颌】
多数脊椎动物构成口腔上下部的骨骼和肌肉组织。上部称上颌;下部称下颌,俗称“下巴”。
【引证】
《方言》-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通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