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4:18
正本清源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纠正根本,清除源头”。它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彻底纠正错误,恢复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从问题的根源入手,而不是仅仅处理表面现象。
在文学作品中,正本清源 常用于强调深刻的改革或彻底的觉悟。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建议某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临时的或表面的措施。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政治或经济分析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彻底的制度改革或政策调整。
同义词:根治、治本、彻底解决 反义词:治标、表面处理、临时措施
正本清源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用法,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本清源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治本”理念,即解决问题应从根本入手,而不是仅仅处理表面问题。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政策制定和问题解决中。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稳重和深思熟虑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耐心和智慧来处理复杂问题。在表达时,使用正本清源 可以显示出说话者的深刻见解和决心。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我可能会建议采取正本清源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反复应对问题的表面症状。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正本清源 来表达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追求,例如:“在纷扰的世界中,我寻求正本清源,探寻生命的真谛。”
正本清源 可以联想到清澈的泉水从源头流出,象征着问题的彻底解决和事物的纯净本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et to the root of the problem”或“address the issue at its co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概念。
正本清源 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成语,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提供了深刻的见解,而且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的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4.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