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4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44:02
“指敌忘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面对敌人时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这个成语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或敌人时,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投入到对抗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指敌忘身”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战斗中的英勇行为,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无私。在专业领域,如军事、体育竞技等,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的**员或军人。
同义词:
反义词:
“指敌忘身”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是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英雄故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表达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指敌忘身”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和“勇”,即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敢。这种精神在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传承。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感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行为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困难,团队成员们指敌忘身,共同努力克服了难题,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指敌忘身”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指敌忘身,英雄本色,
战场之上,无畏无惧。
忠诚与勇气,铸就传奇,
历史长河,永载英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场上的英雄人物,他们面对敌人,眼神坚定,身姿挺拔。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进行曲,让人感受到战斗的紧张和英雄的气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ghting to the death”或“risking one's lif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的含义。
“指敌忘身”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理解了勇气和牺牲精神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和生活中,我将继续运用和传承这种精神。
1.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2.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3.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4.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