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0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00:27
“宣慰”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宣布和安慰。它通常指的是通过官方或正式的方式传达信息,以安抚或慰藉人心。在古代,宣慰使是派遣到边疆或发生动乱地区的高级官员,他们的任务是宣布**的旨意,安抚民心,恢复秩序。
在文学作品中,“宣慰”可能用于描述官方的公告或信件,旨在安抚受难者或民众的情绪。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涉及官方声明或政府行为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宣慰”可能用于讨论古代**的行政管理和外交政策。
同义词中,“安抚”和“慰藉”更侧重于情感上的安慰,而“宣布”和“宣告”则侧重于信息的传达。反义词则与“宣慰”的目的和效果相反,如“煽动”可能引起不安或冲突。
“宣慰”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宣”意为宣布、宣扬,“慰”意为安慰、慰藉。在古代**,宣慰使是一个重要的官职,负责处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有所缩小,但在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中仍然保留其原有的意义。
在古代,宣慰使的角色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控制。通过派遣宣慰使,能够直接向边疆民众传达信息,展示中央的权威和关怀。这种做法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宣慰”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和权威的感觉,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安抚和关怀的意味。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政治体系和官方的沟通方式,以及在困难时期政府对民众的关怀和支持。
在现代社会,虽然“宣慰”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处理公共危机或自然灾害时,政府和组织可能会发布宣慰公告,以稳定民心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将“宣慰”融入到描述历史场景或官方行为的诗句中,如:
宣慰使行,旌旗飘扬,
边疆民心,得以安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宣慰使在古代的边疆地区,手持圣旨,向民众宣布的恩典。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庄重而庄严的音乐,以增强宣慰使角色的正式和权威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方安抚行为可能由不同的词汇和角色来描述。例如,在罗马帝国,类似的官员可能被称为“使节”或“特使”,他们的任务也是传达**的旨意并安抚民众。
通过对“宣慰”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古代**政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代表了官方的信息传达,还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的关怀和支持。在现代社会,虽然“宣慰”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词汇,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和官方行为的复杂性。
1.
【宣】
(形声。从宀(mián),亘(xuán)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
古代帝王的大室,古宫室名。
【引证】
《说文》。按,当训大室也。与宽略同。-宣,天子宣室也。 、 《淮南子·本经》。注:“宣室,殷宫名,一曰狱也。”-武王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 、 《汉书·孝文纪》。注:“未央前正室也。”-受釐坐宣室。 、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
【慰】
(形声。从心,尉声。本义:安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慰,安也。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以慰长想。 、 清·张廷玉《明史》-慰留不允。
【组词】
慰眼、 劝慰、 自慰、 抚慰、 慰存、 慰唁、 慰喭、 慰肃、 慰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