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2:32
“三途”一词源自**术语,指的是人死后灵魂可能前往的三种不同道路或状态,即“三途河”或“三途川”。这三途分别是:
在文学中,“三途”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苦难和选择,或者作为生死轮回的隐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或哲学话题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哲学讨论中,“三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三途”源自梵文,经过古代汉语的翻译和演变,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术语。随着在**的传播,这个词逐渐被广泛接受并用于各种文化和哲学讨论中。
在**文化中,“三途”与生死观、轮回观紧密相关,影响了许多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它也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来世的普遍关注和思考。
“三途”这个词带有一种神秘和沉重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无常和苦难。它激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讲座中听到关于“三途”的解释,这让我对生命的价值和行为后果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途”:
在三途的岸边,灵魂徘徊,
选择光明或黑暗,一念之间。
想象一幅画面:一条幽暗的河流,两岸分别是恐怖的地狱、饥饿的饿鬼和无知的畜生,这幅画面让人感到沉重和不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死亡和来世的概念可能通过**教的“天堂”和“地狱”来表达,而在印度教中,则有更为复杂的轮回体系。
“三途”作为一个深刻的*和哲学概念,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哲学背景。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途】
(形声。从辵(chuò),余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引证】
《广韵》-途,道也。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徐亦训道。字古借涂,后变作途。又作塗。 、 《尔雅·释宫》-堂途谓之陈。又,路,旅途也。 、 《尔雅·释邱》-当途梧邱。 、 《战国策·齐策》-而不利说途也。 、 张衡《东京赋》-经途九轨。 、 郭璞《游仙诗》。注:“当仕路也。”-长揖当途人。 、 唐·杜甫《石壕吏》-天明登前途。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仁义之途。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 、 、 《聊斋志异·狼三则》-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组词】
途轨、 途辙、 途毙、 途说、 途陌、 途水、 通途;沿途;归途;长途跋涉